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推动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新时期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陕西教育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建设发展成就
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创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契机,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1.重点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顺利移交西安市政府管理,整合工作全面完成,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先后实施了两轮机构改革和全员竞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有力加强,管理机制逐步理顺,机构运行更加合理,二级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全面整章建制,各项工作更加规范。
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获批立项,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新校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规划获得西安市政府批准,列入西安市政府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校区整体规划完成,一期工程3栋教学楼设计通过评审。
2.总体办学实力稳步提升
学院办学规模稳定发展,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万人左右,每年培训企事业员工超过3000人次。
招生就业呈“进口出口两旺”的良好态势,生源质量保持稳定。订单培养比例逐年增加,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每年均在96%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3.人才培养水平进一步提高
学院依托行业,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做强铁道交通类专业,做大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增强机电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竞争能力,基本形成了与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相匹配的专业集群。学院目前共开设29个专业,其中8个院级重点专业,5个陕西省高职教育重点专业。
提出“过得硬、用得上、技能强、素质高”人才培养要求,重新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改革扎实推进。以精品课建设为推力,带动课程体系改革。目前全院省级精品课4门,院级精品课6门,院级在建精品课12门。
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双证书”制度得到有效落实;顶岗实习制度不断完善,顶岗实习学生比例逐年递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11项、省级奖11项。
4.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师资队伍的总体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十一五”末期,专任教师总数313人,教师硕士(含在读)比率提高到39%。首次参加正教授职称评审,一次通过7人,实现我院无正教授的突破。建设省级教学团队3个。有专业带头人24人,骨干教师85人,省级职教名师6人,省、市级优秀教师11人。新增“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成效明显。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占全院专任教师总数的73.3%。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在100人左右的规模。
5.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加大了教科研工作力度,教科研成果奖励、课题管理和课题研究经费管理等办法先后出台。
教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省级科研立项9个,获奖项目6个,院级立项66个(9项纵向课题获省级立项,其中4项课题获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4项课题获陕西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1项获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指委立项);获国家专利1项;公开发表论文770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67篇;199篇论文获院级以上奖励。
6.实践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五年来共投入资金4759万元用于实训教学设施建设。目前校内实训基地有81个,形成了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行业优势,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共建49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7.校企合作不断深化
学院发挥铁路特色优势和中心城市地域优势,得到铁路行业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构建了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校企合作网络。校企共同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开发,多项成果得到广泛运用。
西安市教育局与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合作共建学院。学院与数十家铁路局、铁路公司、铁路兄弟院校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牵头,与长期合作的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学校等30余家单位组建成立了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
8.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建成了铁道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西安市职业教育电子技术类公共实训基地,加入了中国地方铁路协会,成为全国地方铁路协会培训基地。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学院是“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站”、“铁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基地”。2007年以来,开展维修电工、机加工、电子信息等社会通用工种鉴定人数达到2036人次;开展机车(电力、内燃)副司机、接触网工、行车、信号工等铁路特有工种鉴定2102人次。
积极承办社会考试。在学院设立的全国计算机、公共英语、计算机信息技术考点提供考务累计14168人次。
积极贯彻陕西省“人人技能工程”,成立了专门实施机构,制定并落实“工程”的教学和实训计划。先后与西安铁路局、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签订了在职职工和新职工的代培协议。
9.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学条件与办学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建了龙首校区教学综合楼,完成了临潼校区食堂楼改造和校本部塑胶操场等重点改造工程,为教学、科研、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重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初步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信息检索网络化、存储方式数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建筑面积
5170平方米
,藏书78万余册(其中纸质藏书34万余册、数字资源9.3T)、文献期刊订阅1000余种,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进行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建设了网络平台,形成了覆盖全院、拥有1000多个信息点的校园网络系统,为学院教学、实训和管理提供了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的平台。
10.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院获得市级以上奖项累计70项(含个人奖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30项、市级27项。连年被西安市教育局评为年度工作先进单位,2009年获得了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
就业工作成绩突出,2008年分别被陕西省人事厅、教育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教育报》曾两次对学院的就业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校园保持安全稳定,无重大治安事故发生,连年被评为西安市“平安校园”。
五年来,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一些制约学院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也随着办学发展逐渐凸显。
一是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的增长落后于办学规模增长,生均办学资源紧张。
二是办学理念需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改革仍与人才培养需求有一定差距。
三是现行体制机制制约作用突出。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管理的运行模式以及学生工作等方面存在不适应的情况;系部的实体地位还不够,教学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推进办学开放性的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还不到位。
四是校企合作刚刚起步,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引企入校,“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建立不够得力。
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十二五”时期学院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的积累和建设,为学院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发展基础。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全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为我院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落实《纲要》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时期。《纲要》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为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以政策引导、项目激励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陕西省提出了从“高教大省”到“高教强省”转变的发展战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政策,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我院在“十一五”末期加入到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为学院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学院地处西安,轨道交通资源丰富,是贯穿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枢纽中心城市,是西部建设的桥头堡。近年来,高速铁路以及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地铁即将投入运营,远期规划也已经启动,对轨道交通人才的需求旺盛。西部大开发、新一轮大规模轨道建设工程的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规划的出台,西安国际港务区、北客站的建设、运营,对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将会更大。这些都为我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严峻的竞争挑战
示范性建设院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院作为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单位,如何将示范建设做强、做大,树立高职建设的示范,争取进入创建国家级示范建设院校行列,是我院在“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挑战。
全国高职院校发展快速,我院与华东、华南等地先进职业院校相比,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与省内知名院校相比,也有不小差距。
国家铁路用人政策调整,给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压力,对开辟新的就业途径、稳定就业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服务宗旨和就业导向,坚持“办学不脱轨、育人不离道”的核心办学理念,加强交流与合作,依托行业,对接产业,以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为引领,坚持“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方针,提升内涵,追求卓越,以更强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西安市乃至陕西省高职教育的发展,为轨道交通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总体目标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学院发展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
完成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建设,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学院,把学院建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行业领先、省内示范、国内知名的高职学院。
“十二五”末期,在校生人数达到1.2万人,各类培训达到每年1.4万人次。
完成新校区和职工住宅楼建设任务。
四、“十二五”时期发展重点任务
1.系部建设规划
进一步完善院、系二级管理模式,增强办学活力。
扩大系部在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招生就业、教师培训、产学研等方面的自主权。
深入挖掘系部办学潜力,充分发挥其在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管理机制创新、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以及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等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2.专业建设规划
以继续做强铁道交通类专业、做大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增强机电类专业竞争力、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与现代物流类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向土建工程类专业延伸发展为指导思想,在办好原有29个专业的基础上,每年新增(建)专业(含专业方向)3-5个,专业(含专业方向)总数达到40-45个,形成铁道运输、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电气技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土建工程七个专业群,建成院级骨干(特色)专业10-14个。新建省级高职教育重点专业5-8个,省级教学团队5-8个,争取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
建立专业评估、调整机制,实现专业动态管理。
深入研究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和基本要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社会发展和学院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配套措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加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设,吸收行业、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兼职教师聘用、顶岗实习等方面与行业、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深入合作。根据专业特点,深入探索和实践“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五种工学结合形式,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教学资源建设规划
建成50-60门具有鲜明特色、教学水平高和辐射示范作用强的院级精品课程,争取建成8-1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力争主审、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100部以上,其中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材80本以上,并争取获省级以上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1-2项;开发多媒体声像教材6-8种;选用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指委规划教材、教育主管部门或行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优秀教材比例达到60%以上,使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比例达到80%以上。
(1)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课程标准对应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应工作过程的建设思路,在行业、企业、教育专家参与和指导下,分析行业岗位需要、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构建各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与课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体系等三个体系,推进“岗位职业标准库建设”、“课程标准建设”、“教学资源和特色教材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等四项建设。
(2)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精品课程建设要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主导,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形成课程特色。
准确定位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配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时引入本专业前沿的最新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适合高职特点的新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推广使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实务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
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加强网络课件、授课录像、教学案例库等方面内容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过程管理,提倡教师课堂运用,引导学生课外常用,从根本上转变“重设计、轻实践,重网站、轻应用,重评比、轻实效”的情况,使已经建成的优秀资源充分共享。
(3)教材建设
遵循编选并重的原则,围绕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内容,开展教材建设。
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和能够反映先进技术发展水平、特色鲜明,并能够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结合专业建设,加快教材更新换代。
以专业课程或特色课程为主,鼓励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依据课程标准,按照教学改革要求,合作开发、编写教材或补充教材、讲义及视听多媒体教材等,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针对学院优势专业,鼓励并支持教师主编或参编规划教材,编写具有鲜明特色、体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校本教材。
围绕精品课程建设,加强“立体化”教材开发,鼓励教师开发与文字教材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材。
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教师总数力争达到660名左右(含外聘兼课、兼职教师折合数)。专任教师占学院在编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55%。
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专兼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超过4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不低于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力争达到30%,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达到4%;不断增加具有企业一线经历的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85%以上;不断增加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数量,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40%,示范建设专业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专业带头人达到60名,骨干教师达到100—120名。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术氛围。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落实省市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改革政策,推进职称改革。认真执行西安市人才引进和岗位设置管理政策规定,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规章制度。
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按年度制定好继续教育计划并付诸实施,针对不同人员层次,确定培训、进修的重点内容和形式。
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师、考取技师等专业技术职务,支持教师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参加相应的职(执)业资格证、专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强化专业教师的技能训练。根据专业的发展需要,每个专业每年选送3-5名的教师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基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修。
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继续推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制定并实施“学院客座教授聘任办法”,规
范客座
教授的聘任与管理。积极做好“国内访问学者”、“学术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专家”的评选推荐,彰显师资实力,激励提升层次。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主要用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专家教授的外聘、兼职教师的聘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等,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发展。
5.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十二五”时期,校内各类实训基地达到150个。其中,新建50个,改造20-30个,特别要建成一批“生产性、高度仿真”的实训室。争取建成省级生产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8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1-3个。增强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要将2-4个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成“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等。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要达到150个以上,重点(骨干)专业5个以上,一般专业2个以上,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生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建立健全配套措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积极开发资源,积极引进与专业相关企业入驻,学院提供场地和人员,企业提供资金、设备、管理,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同时解决学生实训、顶岗实习问题,实现合作双赢。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力争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并尽可能提高专业建设经费占学院自有经费的比重,确保各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的配套经费及时到位。“十二五”时期,要确保学费收入的15%用于校内外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巩固、深化、开拓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继续巩固和深化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关系,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规范校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与使用,提高使用率,更好地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开拓新的校外实训基地。
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抓好实践教学的改革,坚持和完善“多证书”制度,紧密结合职业能力要求和技术革新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全面推进实践教学场所开放,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教科研建设规划
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点,确立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和轨道交通企业应用性技术研究两个发展重点。在科研项目立项上,争取企业横向开发项目、政府纵向科研项目和学院自立项目三方面多元发展。
构建以技术应用为主要载体的骨干科研团队,以轨道运输技术应用开发为重点,以运输组织优化、物流技术、交通土建工程、机车车辆运用、信息与控制技术应用为主要落脚点,培育技术应用研发重点,制定合理高效的科研激励机制,学院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获得同步增长,使学院的科研和教育研究整体水平名列全国轨道交通高职院校前列。
落实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要求,逐步实现科研引领的省内示范作用发挥。
完成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或技术应用研究课题20个以上;每年完成院级教育教学改革或技术应用研究课题15个左右;每个省级重点专业有纵向或横向应用技术研究项目2个以上,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
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或科学成果奖2项以上;获得厅局级科学成果奖10项以上。
每年在全国正式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40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80篇以上。
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横向合作机制,纵横向科技课题到位经费200万元以上,建立应用技术咨询、推广机制,取得一定成效。
通过机制创新,在校内创立技术应用研究机构2个以上,效果比较明显。
充分利用《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平台,每年发表院内外学术论文80篇以上,力争获得国家正式刊号。
7.社会服务功能建设规划
发挥“一个集团、四个基地”的作用,通过实施“千站百段”工程,提升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服务和辐射能力,为陕西经济和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充分发挥学院作为西安轨道交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铁道部机车司机培训基地、全国地方铁路人才培训基地、西安市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基地、西安市职业教育电子技术类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继续与铁道部、各铁路局、地铁公司、西安国际港务区深度合作,把学院建设成为行业需求人才的输送基地,培训规模力争达到1.4万人次/年。
实施“千站百段”工程,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各站(点)段(企业),开展共建共享资源库、技术咨询、技术攻关、技术研发和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与行业企业技术部门合作,组建校企人员参加的“双结构”科技创新组织,解决站段(企业)技术难题;与铁道部、铁路局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开展铁路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岗位培训规范、培训教材和建设职业技能鉴定题库。
为企业服务收入年均超过200万元。
积极发挥学院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密切与社区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贡献。
对口支援省内三所职业院校,在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验实训、推荐就业、优质教学培训资源共享等方面共同发展。
8.校园建设规划
(1)校园基础建设
“十二五”末期,校园面积达到825.5亩,建筑面积22.
8
万平方米
,满足全日制学生1.2万人和每年职工培训1.4万人次的教育教学需要。
(2)校园环境建设
完善教学设施,美化优化教学及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系统设计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在学院景点建设中蕴含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提高人文氛围。加强校园的绿化和美化,通过设置各种人文标志、文化宣传长廊等,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3)图书馆建设
建成与学院办学规模相适应的,具有独立馆舍和配套设备、服务功能齐全、管理自动化、富有鲜明职教特色馆藏体系的图书馆。到2015年,图书馆建筑面积约达
2万平方米
,读者座位2400个,纸质图书馆藏达到45万册,文献期刊订阅量约为1000种。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建成若干个网络数据库,各类数字资源达30T,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
(4)校园信息化建设
构建先进、优越的数字化校园。优化整合各应用系统资源,建成学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便捷的网络教学与培训网络互动平台,建设和运行100门以上网络课程;建成分类规范、特色鲜明、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互利双赢。升级、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
建成“
10000M
骨干、
1000M
/
100M
到桌面”的数字校园基础设施。接入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实现双出口,总出口流量达到1000 Mbps;网络信息接入点增至5000个,并覆盖到全部学生宿舍,无线网络校园覆盖率达100%;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座位50个,百名学生配公共计算机机房及语音室座位数10个,并实现多媒体教室的网络化管理。
9.思想道德和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任务,以“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引导广大学生,营造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为学院改革发展、维护稳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打造精品课程,加强教材、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切实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健全德育教育网络,加强德育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开展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抓好第二课堂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活动的全过程。
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教育,开展与专业相联系的各种技能竞赛,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吸收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思想精华,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挖掘学院文化内涵,弘扬和培育学院精神,增强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创建校园文化精品,以科技、文化、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以专业、社团、技能比赛为载体,以青年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形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10.专项建设与改革试点
(1)省级示范院校建设
按照《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和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到2013年全面完成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全部建设项目,并通过省级评审验收,达到省级示范高职院校标准,全面提升学院总体办学水平。
实施6个子项目建设,对铁道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2个专业领域中的各2个重点专业与专业群进行建设,同时配套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和共享型教学与培训资源库2个公共教学平台。
成立创建省级示范院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设立建设常设机构,负责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检查等工作。设立项目组,负责各分项目的建设工作,设立项目建设咨询和评价委员会,对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验收。
严格建设项目预算,通过省、市财政支持,学院自筹等途径筹措建设项目经费。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项目建成后开展院内自查、自评和总结。
(2)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探索开放的办学体制,分析和研究政府、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的途径和形式,找准切入点,按照“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方针,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长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西安地铁公司、神朔铁路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合作关系。企业接收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学生规模逐年递增。
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积极开展企业员工的培训、技术咨询、科研攻关、实训基地共建等方面的合作。
推进校企的深度合作。吸引企业深度介入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过程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渗透等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完善“双证书”制度。
充分利用西安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用、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我院优势,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
完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设立学院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合作项目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奖惩和激励机制等。
(3)新校区和职工住宅楼建设
根据《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方案》,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实施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到“十二五”末期完成新校区建设工程,建成功能完备、设施先进、具有高职院校及我院自身特色的新校区,为学院建设一流的高职院校和创建国家级示范院校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新校区规划用地802亩,总建筑面积20.5 万平方米。按校园布局和功能规划为五大区域:中央为中心区(2.
8
万平方米
),从中心区向四周辐射,分别为理论教学区(4.
5
万平方米
)、实训教学区(4.3万平方米)、体育运动区(0.9万平方米)和生活服务区(8万平方米)。
分期实施建设工程。建设分两期完成。一期建设占地为505亩,建设6栋教学楼和4栋实验实训楼,建筑面积8.
5
万平方米
。力争用一年时间完成建设任务。二期规划安排建设其余项目,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力争在一年半时间内完工。
完成职工住宅楼建设,改善职工居住条件。从维护职工利益出发,多渠道争取政策支持。做好工程设计,科学合理控制造价。
(4)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为指导,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加强对教师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增加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师和测评师的数量,保证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需要。
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将“情境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通过情境引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内容。
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文化、专业技能竞赛、数学建模、人文素质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构建素质教育活动实践体系。
建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研究机构,建立职业核心能力测评站,构建我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5)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院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院高职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强化我院办学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合作交流的组织领导机构、办事机构,明确合作办学目标和内容,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培养一支具有国际意识、熟悉国际行业标准、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外语教学,尝试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
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搭建平台,开展互派留学生和互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交流。
做好国际交流的管理工作,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重视项目的内涵,明确质量要求,保证合作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水平。
五、保障措施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思想。二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的改革和发展,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纲要》精神,处理好质量、规模、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促进学院协调持续发展。
2.加强组织保障
一是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完善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和驾驭改革发展的能力。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一支作风过硬、善于创新的干部队伍。四是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组织在凝聚职工、丰富校园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院的方针,调动和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五是加强领导,科学部署,对规划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行项目任务分解,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与计划,逐步落实。
3.保证经费投入
一是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确保经费投入,并对重点建设项目和教育教学经费予以优先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利用学院教育教学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增加事业性收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财政资金的支持,争取国家财政贴息贷款、国家教育贷款,减轻资金压力。多渠道引进社会资金,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尝试后勤服务社会化,实现双赢。三是加强经费使用与管理。加强办学成本的调研、分析和核算,严格控制办公经费支出。合理使用办学经费,确保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入,最大限度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健全财务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支出审批程序,加强财务审计。
4.争取各方支持
一是积极争取西安市政府对学院发展的支持,同时以示范建设为契机,争取省教育厅对学院发展的有力支持。通过良好的办学声誉、优质的社会服务,积极争取政府在资金、土地、人力资源和相关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二是加强合作,努力争取轨道交通等行业企事业单位对学院的支持。在政府或行业的引导下,通过创设的环境、搭建的平台、制定的政策、提供的信息服务等,推进行业企业与院校合作的多层次、多样化,为学院各项规划任务的实施营造良好的实施条件。
5.完善机制保障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目标责任制,继续实行部门年度目标任务考评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制度,不断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不断完善工作督办落实制度。三是继续推进以全员聘任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四是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深化院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向教学一线倾斜,向重点骨干岗位倾斜。建立健全与职务、岗位、业绩、考核相配套的分配体系。
主题词:学校 十二五 规划 通知
|
抄 送: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教育局。
|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
2011
年3
月2
日
印发
|
打印人:冯华 校对人:王树 共印60份